政策分析 2025-08-29 16:47:25 來源:中房研協
- 城市:全國
- 發布時間:2025-08-29
- 報告類型:政策分析
- 發布機構:中房研協
??8月28日新華社發布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,該文件是中國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綱領性文件,標志著中國城鎮化從“大規模增量擴張”轉向“存量提質增效”的新時代。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,通過內涵式發展和城市更新,全面建設創新、宜居、美麗、韌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。
??《意見》共七部分,二十三條具體工作要求。從城市發展角度,《意見》明確了一個總體目標是,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人民城市,2030年取得重要進展。兩大核心轉變:一是發展理念轉變,從追求規模和速度轉向更加注重質量、效率、公平和可持續性。二是發展動力轉變,從依賴土地、資源等傳統要素轉向依靠創新、文化、治理等新動能。
??經過多年的城市化探索,我國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發展特色的城市群和城市。在快速發展時期,城市發展效率處于優先級地位,相應的規劃、協調、平衡、體系建設方面就是未來更加注重的領域。《意見》也給出了三大關鍵抓手,一是優化城市體系,構建“城市群-都市圈-中心城市-中小城市-縣城”的現代化城鎮格局,促進大小城市協調發展。二是推進城市更新,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手段,重點改造老舊小區、城中村、活化利用存量建筑和低效用地,而非大拆大建。三是提升治理能力,推動城市治理的智慧化和精細化,實現“一網通辦、一網統管、一網通享”。可以預見,未來城市發展會更加有序,盲目攤大餅式的及無序競爭式的發展方式將受到遏制。
??從房地產市場發展的角度看,《意見》第五條“激活城市存量資源潛力”,第八條“系統推進“好房子”和完整社區建設“的內容,與房地產行業發展密切相關,明確了未來發展圖景。
??文件第八條是系統推進“好房子”和完整社區建設。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,更好滿足群眾剛性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。全鏈條提升住房設計、建造、維護、服務水平,大力推進安全、舒適、綠色、智慧的“好房子”建設。實施物業服務質量提升行動。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,支持老舊住房自主更新、原拆原建。持續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。堅持人口、產業、城鎮、交通一體規劃,建設創新型產業社區、商務社區。加快建設完整社區,完善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,構建城市便民生活圈。科學制定實施城市更新專項規劃,一體化推進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,創造宜業、宜居、宜樂、宜游的良好城市環境,促進產城融合、職住平衡。
??這是中央對城市工作中房地產相關工作的具體要求。需要地方政府具體落實相關工作,也是未來行業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局面。具體看,各地城市政府可以從多角度來落實相關工作。
??一是構建住房供給新體系,從“有沒有”轉向“好不好”。明確住房供給重點,優先滿足剛性住房需求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。大力推進“好房子”建設,其標準是安全、舒適、綠色、智慧。這意味著要從設計、建造、材料、工藝到后期服務進行全面升級。實施質量提升行動,堅決杜絕豆腐渣工程,做到全鏈條提升,監管和規范住房的設計、建造、維護和服務各個環節。
??二是分類推進存量更新改造,從“大拆大建”轉向“精細織補”。其中城中村改造,要穩步推進,注重社會綜合治理與空間重塑相結合。危舊房改造,要優先保障安全,支持采取“自主更新、原拆原建”等新模式,尊重居民意愿。持續推動老舊小區改造,從基礎類(水電氣路)改造向完善類(加裝電梯)和提升類(公共服務)延伸。
??三是建設完整便民社區,將房子從單一的“居住空間”轉向多功能的“生活單元”。這就要做到,補齊服務設施短板,加快建設“完整社區”,標配養老、托育、便利店、菜市場、早餐店、郵政快遞站等嵌入式服務設施。構建“城市便民生活圈”,讓居民在步行15分鐘內能滿足大部分生活需求。促進功能混合與平衡,建設創新型產業社區、商務社區,推動“產城融合、職住平衡”,減少通勤壓力,激發社區活力。避免建設功能單一、鐘擺式交通的“睡城”。
??《意見》第五條是“激活城市存量資源潛力”。全面摸清城市房屋、設施、土地等資產資源底數。改造利用老舊廠房、低效樓宇、閑置傳統商業設施等存量房屋,建立與建筑功能轉換和混合利用需求相適應的規劃調整機制。加強和規范存量城市基礎設施資產管理,提高運行效能。優化產權歸集、整合、置換和登記政策,盤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。這項工作要求地方政府從“城市規劃管理者”和“資產運營者”的雙重身份出發,具體落實相關工作。
??一是摸清家底,建立“資產數據庫”。開展全域范圍內的不動產資源普查,全面摸清轄區內老舊廠房、低效樓宇、閑置商業設施、閑置或低效利用土地的位置、面積、產權、建筑狀況、利用現狀等底數。建立城市存量資產資源“一張圖”數字化平臺,實現動態更新與管理。
??二是創新規劃,打破“制度枷鎖”。建立與建筑功能轉換和混合利用需求相適應的規劃調整機制。這是最關鍵的一步,意味著要修訂僵化的控制性詳細規劃(“控規”),允許土地用途和建筑使用功能的兼容與轉換(如工業用地轉為民用商業或文創用地,商業辦公轉為租賃住房等)。簡化規劃調整的審批流程,為存量改造項目開辟“綠色通道”。制定新的建筑設計規范和安全標準,以適應老舊建筑改造后的新功能需求。
??三是提升效能,盤活“基礎設施”。要對現有的市政管網、交通樞紐、公共空間等存量基礎設施進行效能評估和數字化管理,通過改造升級、智慧化運維(如接入物聯網傳感器)提升其運行效率和服務能力,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。
??四是優化政策,疏通“產權堵點”。應出臺專門政策,解決盤活存量資源中最棘手的產權問題。鼓勵分散產權的業主通過成立合作社、委托統一運營等方式,將零散產權歸集,便于整體改造和開發。簡化產權置換流程,為“原拆原建”項目中的產權重新登記提供便利。明確歷史遺留建筑的產權認定辦法,實現確權登記。
??五是分類施策,靶向盤活“低效用地”。識別不同類型的低效用地(如“僵尸企業”占地、廢棄礦區、閑置站場等),制定差異化的盤活方案,如收儲再出讓、協議置換、轉型升級等,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城市空間。
??《意見》的出臺對房地產行業發展也具有深遠影響。這一政策導向進一步顛覆并改變房地產行業原有的游戲規則,即從“增量擴張”的“開發商”邏輯轉向“存量運營”的“城市服務商”邏輯。
??首先,市場重心從“增量市場”到“存量市場”。城市核心區域的土地招拍掛市場的“面粉”(新增建設用地)會減少且更昂貴。房企的主戰場將轉向存量物業的收并購、改造、運營。這意味著,城市更新、存量改造、不良資產處置將成為未來十年的核心業務賽道。
??其次,商業模式從“開發銷售”到“持有運營”。高周轉、高負債的住宅開發模式早已不再是行業發展主流,未來也不大可能回歸。成功的房企需要具備長期持有、精細化運營、資本耐心的能力,通過改造提升資產價值,并依靠租金、服務費、資產增值(REITs退出)來獲得回報。資產管理能力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。
??再次,專業能力要求從“建造商”升級到“綜合服務商”。房企需要具備的新能力包括:規劃設計能力,需精通既有建筑改造、功能重塑、文脈保護;產業導入與運營能力,能將改造后的空間與文創、科創、商業、養老等產業結合,為其注入持續活力;金融與資本運作能力,需熟悉與存量改造周期長、前期投入大特點相匹配的融資工具(如并購貸、類REITs、CMBS等);更強的政策解讀與談判能力,需善于與政府溝通,利用好新的規劃和政策工具。
??總而言之,相關政策為地方政府下達了“摸家底、改規劃、通產權”的明確指令,為盤活存量掃清障礙。對于房地產行業而言,這無異于一聲發令槍,宣告了一個以運營為核心、以價值提升為導向的“后開發時代”正式來臨。能否成功轉型,將決定未來十年房企的生死存亡。
- 12:00
- 09:47
- 09:45
- 09:44
- 09:37
- 09:35
- 09:31
- 09:28
- 09:26
- 09:23
- 09:16
- 08:17
- 08:14
- 08:13
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
(2023-02)1571.9點
- 0.13%
- -0.91%
日期 | 指數 | 環比 | 同比 |
---|---|---|---|
2023.01 | 1569.9 | -0.97% | -0.14% |
2022.12 | 1572.1 | -0.92% | -0.11% |
2022.11 | 1573.9 | -0.12% | -1.08% |
2022.10 | 1575.8 | -0.20% | -1.01% |
2022.09 | 1579.0 | -0.02% | -0.87% |
2022.08 | 1579.3 | -0.04% | -0.62% |